微信扫一扫,关注正智远东
北京正智远东化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(OCI)是一家原料与产品合规技术服务公司,助力企业推动化妆品、化学品、食品等法律的产品申报合规工作,我司可提供国产(普通/特殊)/进口(普通/特殊)化妆品/儿童化妆品/牙膏等申报服务以及协助化妆品企业搭建质量体系/现场核查。合规是我们同化妆品行业长期的责任与任务。
各国#化妆品中常见的美白成分多种多样,这些成分主要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减少黑色素的生成、抑制黑色素的传递或加速黑色素的代谢,从而达到美白效果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#美白成分清单:
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21-12-16日发表的“浅谈美白化妆品与美白剂”一文中提及:在我国及日本、韩国化妆品中常用的#美白剂包括:熊果苷、烟酰胺、光甘草定、苯乙基间苯二酚、抗坏血酸(即维生素C)、抗坏血酸葡糖苷、3-邻-乙基抗坏血酸、抗坏血酸磷酸酯镁、凝血酸、甲氧基水杨酸钾、红没药醇等。其中美白植物成分主要包括油溶性甘草提取物、构树叶提取物、母菊花提取物等。二氧化钛、氧化锌、云母、滑石粉等原料是常用的物理美白成分。
表1中国台湾地区祛斑美白成分清单[1]
序号 |
中文名称 |
INCI名称 |
CAS号 |
限量标准 (质量分数)/% |
1 |
抗坏血酸葡糖苷 |
Ascorbyl Glucoside |
129499-78-1 |
2 |
2 |
抗坏血酸磷酸酯钠 |
Sodium Ascorbyl Phosphate |
66170-10-3 |
3 |
3 |
四己基癸醇抗坏血酸酯 |
Ascorbyl Tetraisopalmitate |
/ |
3 |
4 |
3-o-乙基抗坏血酸 |
3-o-ethyl ascorbic acid |
86404-04-8 |
2 |
5 |
曲酸 |
Kojic acid |
501-30-4 |
2 |
6 |
熊果苷 |
Arbutin |
497-76-7 |
7(制品中所含氢醌应在20 mg/kg以下) |
7 |
抗坏血酸磷酸酯镁 |
Magnesium ascorbyl phosphate |
114040-31-2/ 113170-55-1 |
3 |
8 |
鞣花酸 |
Ellagic Acid |
476-66-4 |
0.5 |
9 |
母菊提取物 |
/ |
/ |
0.5 |
10 |
凝血酸 |
Tranexamic acid |
1197-18-8 |
3 |
11 |
甲氧基水杨酸钾 |
Potassium methoxysalicylate |
152312-71-5 |
3 |
12 |
四氢木兰醇 |
Tetrahydromagnolol |
20601-85-8 |
0.5 |
13 |
传明酸十六烷基酯 |
Cetyl Tranexamate HCl |
913541-96-5 |
3 |
表2 日本部分获批祛斑美白成分[1]
序号 |
中文名称 |
INCI名称 |
CAS号 |
获批企业 |
1 |
抗坏血酸磷酸酯镁 |
Magnesium ascorbyl phosphate |
114040-31-2 |
武 田 制 药 (Takeda Pharmaceutical Company),1988 |
2 |
抗坏血酸葡糖苷 |
Ascorbyl glucoside |
129499-78-1 |
加美乃素(Kaminomoto Co., Ltd.),1994 |
3 |
曲酸 |
Kojic acid |
501-30-4 |
三粧化研(Sansho Seiyaku Co., Ltd.),1988 |
4 |
熊果苷 |
Arbutin |
497-76-7 |
资生堂(Shiseido Co., Ltd.), 1989 |
5 |
鞣花酸 |
Ellagic acid |
476-66-4 |
狮王(the Lion Corporation), 1996 |
6 |
凝血酸 |
Tranexamic acid |
1197-18-8 |
资生堂(Shiseido Co., Ltd.), 2002 |
7 |
甲氧基水杨酸钾 |
Potassium methoxysalicylate |
152312-71-5 |
资生堂(Shiseido Co., Ltd.), 2003 |
8 |
凝血酸十六烷基酯盐酸盐 |
Cetyl tranexamate hcl |
913541-96-5 |
香奈儿(CHANEL .KK),2009 |
9 |
母菊提取物 |
/ |
/ |
花王(the Kao Corporation), 1998 |
10 |
4-丁基间苯二酚 |
4-butylresorcinol |
18979-61-8 |
宝丽(POLA),1998 |
11 |
亚油酸 |
Linoleic acid |
60-33-3 (CIS) |
Sunstar Inc.,2001 |
12 |
磷酸腺苷二钠 |
Disodium adenosine phosphate |
45768-31-8 |
大 塚 制 药 (Otsuka Pharmaceutical Co., Ltd.),2004 |
13 |
四氢木兰醇 |
Tetrahydromagnolol |
20601-85-8 |
佳丽宝(Kanebo Cosmetics Inc.),2005 |
表3 韩国已认可机能性原料清单中的祛斑美白成分[1]
序号 |
中文名称 |
INCI名称 |
有效用量(质量分数)/% |
1 |
抗坏血酸葡糖苷 |
Ascorbyl Glucoside |
2 |
2 |
抗坏血酸磷酸酯镁 |
Magnesium Ascorbyl Phosphate |
3 |
3 |
熊果苷 |
Arbutin |
2 ~ 5 |
4 |
3-o-乙基抗坏血酸 |
3-O-Ethyl Ascorbic Acid |
1 ~ 2 |
5 |
烟酰胺 |
Niacinamide |
2 ~ 5 |
6 |
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 |
Ascorbyl Tetraisopalmitate |
2 |
7 |
红没药醇 |
Bisabolol |
0.5 |
8 |
甘草根提取物* |
GLYCYRRHIZA URALENSIS (LICORICE) ROOT EXTRACT |
0.05 |
9 |
光果甘草根提取物** |
GLYCYRRHIZA GLABRA (LICORICE) ROOT EXTRACT |
0.05 |
10 |
小构树根提取物 |
BROUSSONETIA KAZINOKI ROOT EXTRACT |
2 |
注:*和**是韩国法规规定的9种美白原料之一,油溶性甘草提取物[Oil Soluble Licorice(Glycyrrhiza) Extract] |
|
|
|
美白成分在化妆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,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皮肤,以达到美白、淡斑、提亮肤色的效果。以下是对几种常见美白成分的分析:
1. 维生素C(抗坏血酸)
作用机制:维生素C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,能够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,从而阻断黑色素的生成。此外,它还能将已形成的黑色素还原成无色的黑色素前质,减轻皮肤的暗沉。
优点:安全性高,是人体本身维持新陈代谢必需的成分。
缺点:在水溶液中极不稳定,易变色,对热也不稳定。因此,在化妆品中常使用其衍生物,如维生素C磷酸酯镁盐、维生素棕榈酸酯、维生素C葡萄糖苷等,以提高稳定性。
2. 熊果苷
作用机制:熊果苷是一种天然的酪氨酸酶抑制剂,能够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,从而阻止黑色素的生成。
优点:美白效果显著,且相对安全。需要注意的是,高浓度的熊果苷(超过7%)可能对光敏感,建议化妆品中不要添加到这么高的浓度。
缺点:无显著缺点,但需避免与强氧化剂同时使用。
3. 烟酰胺(维生素B3)
作用机制:烟酰胺能够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,促进含黑色素的角质细胞脱落,并减少黑色素向表层细胞的转移。
优点:美白效果稳定,且能改善肌肤质地。
缺点:部分人群可能对烟酰胺不耐受,出现皮肤发红、过敏等现象。此外,烟酰胺原料中的杂质成分烟酸也可能引起皮肤不适。
4. 传明酸
作用机制:传明酸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,能够直接阻碍黑色素细胞的活性化,改善黑斑活性化因子群的活跃状态,从而防止和改善皮肤的色素沉积。
优点:效果稳定,无刺激性作用。
缺点:使用浓度有限制,过高浓度可能对皮肤造成负担。
5. 果酸
作用机制:果酸主要通过渗透至皮肤角质层,加快细胞更新速度和促进细胞死亡脱离,从而改善皮肤状态,减少色素沉着。
优点:美白效果显著,且能改善皮肤质地。
缺点:易使角质层变薄,可能引发敏感问题。因此,使用时需控制浓度和频率。
6. 其他美白成分
光甘草定:高效抗氧化,有效抑制黑色素生成过程中多种酶的活性。
白藜芦醇:通过抑制黑色素母细胞中酪氨酸酶的mRNA表达来实现美白功效。
曲酸及其衍生物: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来阻止黑色素的生成。
亚油酸:通过促进酪氨酸酶的分解来减少黑色素的合成。
未来趋势
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对美白需求的不断增加,美白化妆品成分的未来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l 天然成分:消费者对天然、安全、无刺激的美白成分需求增加,如植物提取物、中草药等。
l 高效稳定:在保持美白效果的同时,提高成分的稳定性,减少因成分不稳定而导致的皮肤问题。
l 多效合一:开发具有多种功效的美白成分,如同时具有抗氧化、抗皱、保湿等效果。
l 个性化定制:根据消费者的肤质、年龄、性别等因素,提供个性化的美白解决方案。
总之,美白化妆品成分的选择和应用将更加注重安全性、有效性和个性化。
参考文献:
[1] 黄湘鹭,刘敏,邢书霞,等.全球化妆品法规中祛斑美白类产品的相关规定[J].香料香精化妆品,2020,(06):91-9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