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正智远东
中国产品法规咨询与合规服务机构

微信扫一扫,关注正智远东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化学品服务 > OCI-化学品经验分享

从罚款到禁售:忽视化学品合规可能付出的沉重代价

时间:2025-09-07 22:20:00  来源:  点击数:

 2025年7月,欧盟正式将紫外线稳定剂UV328纳入《斯德哥尔摩公约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(POPs)管控清单。根据规定,2025年8月起,欧盟市场销售的产品中UV328浓度需严格控制在0.01%以下,后续将逐步推进全面禁止生产使用。这一举措不仅让相关企业面临“限产-整改-禁售”的连锁压力,更给全球化工供应链敲响了警钟。

同期,江苏某化工企业的“标签造假”案引发行业震动:该企业将滞销的过期农药原液篡改生产日期、更换标签后,冒充合格产品销往东南亚,货值超800万元。目前,企业已被刑事立案,涉嫌触犯《刑法》第140条“生产、销售伪劣产品罪”——原本想靠“改标签”盘活库存,结果却把企业推上了“刑事追责”的悬崖。

一、从“罚单”到“刑案”:合规漏洞的致命传导链

化学品企业的违规行为,往往从“小漏洞”开始,最终演变为“大风险”。以下两个典型案例,暴露了合规漏洞如何一步步转化为刑事风险:

1. 资质缺失:未拿许可证就生产,直接触发“危险作业罪”

2025年3月,山东潍坊某化工企业因“未取得《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》,擅自生产含甲苯的稀释剂”被执法检查。经查,该企业仓库内甲苯挥发浓度超标17倍,存在重大爆炸隐患。最终,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、罚没违法所得126万元,直接责任人因涉嫌《刑法》第134条之一“危险作业罪”被刑事拘留。

法律红线:危化品生产属于“高度危险作业”,未取得许可证擅自生产,即使未发生事故,只要存在“重大事故隐患”,就可能构成刑事犯罪。《刑法》第134条之一明确规定,“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未经依法批准或者许可,擅自从事危险物品生产、经营、储存等高度危险的生产作业活动的”,最高可处1年有期徒刑。

2. 标签造假:工业级硫酸铜冒充食品级,赚“快钱”变“坐牢”

苏州某试剂公司为追求暴利,将成本8元/公斤的工业级硫酸铜更换标签,冒充“食品级硫酸铜”以45元/公斤的价格销售。监管部门抽检发现,该产品砷含量超标23倍,严重危害食品安全。最终,企业被处以“货值金额5倍”的罚款(超200万元),并移送公安机关;涉案经理因涉嫌“生产、销售伪劣产品罪”,面临3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
关键点:根据《GB 15258-2009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》,故意篡改标签上的“危害警示信息”“产品等级”等内容,属于“情节严重”的违规行为。一旦涉及食品、药品等特殊领域,更可能触发刑事追责。

二、全球监管“收紧”:化工企业的“合规三重门”

当前,国内外化学品监管正从“事后处罚”转向“事前预防+全程管控”,企业面临“法规升级+供应链传导+刑事追责”的三重压力:

1. 欧盟CLP法规:数字标签成“出口门槛”

2024年,欧盟强制推行“化学品数字标签”新规(e-label),要求企业为出口欧盟的化学品提供电子标签,配合传统纸质标签使用。这一规定让中小企业的合规成本飙升——浙江某染料企业出口欧盟的20款产品需重建标签系统,仅“小包装豁免申请费”就超200万元,相当于其半年的净利润。

2. 中国危化品“闭环监管”:从“执法”到“司法”无缝衔接

2025年,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》修订后,进一步强化了“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”机制。湖北某化工厂将废弃有机溶剂非法转移给无资质作坊,执法人员通过“危废转移联单”溯源,直接锁定企业责任。最终,企业法人因“污染环境罪”被批捕,处罚金180万元,企业也因“失信”被纳入“黑名单”,彻底失去合作机会。

3. POPs清单扩张:供应链“多米诺骨牌”效应

UV328禁用的影响,远不止于生产企业。广东某改性塑料企业因使用含UV328的助剂,其出口欧盟的汽车配件遭全额退运,直接损失3700万元;下游汽车厂商因供应链中断,不得不紧急更换原料,导致生产周期延长、客户流失。这一案例说明,POPs清单的扩张,会通过“原料-生产-销售”供应链传导,让未提前布局替代方案的企业“躺枪”。

二、合规破局:三招切断“违规→刑事”传导链

面对“全球监管收紧+刑事追责趋严”的形势,化学品企业需从“被动整改”转向“主动合规”,通过以下三招构建“全链路风控体系”:

1. 资质“动态管理”:别等“过期”才查许可证

· 每季度核查《危险化学品登记证》《安全生产许可证》《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》的有效性,避免“无证经营”;

· 新改扩建项目必须通过“HAZOP分析”(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),提前识别工艺中的安全隐患;

· 对于“重点监管危化品”(如甲苯、浓硫酸),定期开展“安全现状评价”,确保生产条件符合法规要求。

2. 供应链“溯源闭环”:原料采购要查“祖宗三代”

· 原料采购执行“四必查”: SDS(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)真实性、运输商的“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”、仓储方的“危化品仓储许可证”、供应商的“应急备案”;

· 委托加工方需提供《化学品合规审计报告》,明确其生产过程中的“环保、安全”措施;

· 建立“原料-生产-销售”追溯系统,一旦出现问题,可快速定位责任环节(如江苏农药案中,若企业有“标签溯源系统”,就能避免“篡改生产日期”的行为)。

3. 数字化“风控工具”:让法规更新“自动预警”

工具名称

核心功能

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

自动同步全球禁限用物质清单

ECICS欧盟数据库

实时预警CLP法规更新

危化品安全管理系统

实时监控仓库内的“温度、湿度、气体浓度”

 

结语:合规不是“成本”,是“活下去的门票”

当“一瓶篡改标签的硫酸铜”引发刑事立案,当“几吨非法转移的废溶剂”导致企业破产,化学品企业需清醒认识到:合规不是“额外支出”,而是“生存的必要成本”;违规不是“侥幸获利”,而是“毁灭的开始”

正如江苏农药案主审法官所说:“化学品企业的合规成本,是‘活下去’的成本;而违规成本,是‘彻底消失’的代价。”面对日益严格的管,企业唯有“把合规刻进DNA”,才能在“全球化工赛道”中站稳脚跟。

风控提示:企业需重点监控以下三个“高危环节”:

1. 危化品标签与实物的符合性(如“工业级”冒充“食品级”);

2. 污染物排放数据的真实性(如“篡改在线监测数据”);

3. 跨境贸易中的“POPs物质替代”(如UV328PFAS),提前布局“绿色原料”。

TAGS:
合规咨询微信平台:     China_PSRA
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199号摩码大厦2006室(总部)
david.chang@chinaoci.com , oci.services@oci.net.cn
隐私政策/Privacy Policy
北京正智远东化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
Copyright © 2006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
京ICP备06050177号-1  

English Consultation